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4集课程复讲

曹瑜学长

  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各位学长:大家好!
    后学今天复讲的题目是:《知过勇于改,人生才坦荡》

一、什么是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?什么是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?
    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。 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言语、行为也常观照一下是不是有忽略的地方。比方说你跟朋友一起在骑脚踏车,也不要并排骑,一来危险,二来可能又影响到后面的行人。俗话说得意忘形,我们也要常常观照一下。
   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假如已经知道这件事是错的,但是还去做,那就是作恶。我们现在来看看,很多都是大家知道不能做的事,但还是有人在做,比方说抽烟,比方说立着牌子说“禁止钓鱼”,还是有人去钓鱼,或者“禁止倒垃圾”,还是有人在那里倒,这些都属于社会风气。这种社会风气谁要负责?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要负责。假如整个社会都没有公义,别人错的时候,我们也没有去指正,可能就提供一个空间让这些作恶的人愈来愈嚣张,这是姑息养奸。或者你看到人家插队了,我们应该去劝解,当然劝解的时候要注意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。《弟子规》这个“亲有过”不只是父母,不只是亲人,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,整个社会是一体的,社会的每一分子都是我们的同胞,我们也有义务去劝告他们,但是要注意态度要适当,以免发生冲突。
    为什么有一些明明是错的事,大家还去做?往往在他们的心中都会说别人也一样。其实这都是找借口。但是也不无道理,因为好榜样太少了,所以会让他们觉得犯错好象是很正常的事。我们要有使命,社会上错误的事,我们一定要当榜样来纠正。比方说社会上的人不懂得报恩,我们就要演出知恩报恩;社会上的人无礼,我们就要演出非常的彬彬有礼,让他们能够生起惭愧之心。
    比方说公家的东西很多人会拿来自己用,拿了公家的东西欠多少人的?是欠整个团体人的债务,那就很难还,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。所以我们也要怜悯他们不懂得“物虽小,勿私藏”的道理。我们也要表现出来,在公司里面、在团体里面就要很廉洁,任何公家的东西绝对一分一豪都不取。当你有这样的行为出现,在整个团体当中就是一种制约的效果。人家一看到你,他就会自己收敛,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在家庭当中的影响力,只要有人演出对的,旁边的人就不敢太造次。所以我们确实要做好榜样。
   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是很大的错误,但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,还是去做了。别人对不对,那不是最重要的事,我自己有没有做对,一定要时时观照。当我们真正做对了才有资格去讲别人,你真正做对的时候,你在他人心目中的信任程度一定相对提高。所以要把事情圆满解决,要耐得下性子来,先从自己的修身、立身行道开始下手。

二、学习了圣贤教诲,要从谁开始做?
   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教诲,在家里也不要求谁做,最重要是自己开始先做。有很多人听完课就说:“我的哪一个朋友最需要听,我儿子最需要听。”都没有说自己最需要听。所以当人把心思都用在看别人的错,都用在别人应该学什么上,专注力没有回到自己,可能自己的进步就会相对减小。整个人生的转变,第一步还是要从自身开始做起。

三、如何理解“过能改,归于无;倘掩饰,增一辜”?
  改过对一个人的人生相当的重要,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。所以人皆有善恶,对于这种恶,我们懂得去规劝,自己懂得去改过,这样就可以“德日进,过日少”。
    孔老夫子也给我们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。第一个“好学近乎知”,学习一定要不断的精进,因为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求学问绝对要靠自己的主动,自己的好学,好学才能够不断接近智慧。第二个“力行近乎仁”,唯有真正去落实圣贤的教诲,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仁慈之心,才能不断看到孩子的需要,看到家庭的需要,看到社会的需要,看到自己的本分。第三个“知耻近乎勇”。真正的“勇”是能够降伏自己的坏习惯、坏习气,那才是真正的勇者。什么才是真正的大英雄?俗话讲:击败他人一千次,不如击败自己一次。真正的勇在能对治自己很多的坏习惯,进而把它改正过来,这才是知耻近乎勇。当你这种勇气可以持续两年、三年,慢慢地你的习性就转过来,保证往后的人生一定是充满法喜。
    春秋时代有一位贤相叫晏婴,孔夫子对他也非常尊重,也很称赞他。晏婴的一件大衣穿了三十年都没换,当然那一件衣服看起来还是整整齐齐,因为“爱物者,物恒爱之”。你对任何物品都爱惜,它也会回馈你,会让你可以使用很久。当一个宰相穿一件大衣穿三十年,除了影响他的家庭以外,还会影响所有的文武百官,整个人民。所以当一个大臣非常廉洁,就可以带动整个团体清廉的风气。
   晏婴的马夫每次看到人都抬头挺胸,一副很高傲的样子,狐假虎威。结果马夫人看到了,懂得要进谏、规劝他的先生,当然她的先生也很有肚量,能接纳太太的意见。后来这为马夫就痛定思痛,开始认真的学习。他的德行进步很快,被举荐为齐国的大夫。所以只要人肯改过,都会有相当好的前途所谓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。
    大陆有位朋友叫“金不换”,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意思。他听了几天课很激动的说:“蔡老师,我不是用耳朵听你讲课,我是用我的人生来印证这些道理。”他说:“确确实实要知道、要悟到、要做到,才能得到。所以知还不够,真正有体悟要去力行才行。”他说”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“,是真实不虚的话。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脾气很不好,染上很多恶习,拿着刀要去砍人。结果被他父亲的好朋友看到了,把他拉回来。为什么他父亲的朋友愿意这样做?因为他父亲常常半夜都去帮别人,甚至刮风下雨都不辞劳苦去工作,所以在整个乡里形象非常好,大家都很尊敬他父亲。由于父亲的德行,救了他这一次的劫难,把他拉了回来。他也提到好几次都是因为父亲的德行,让他逢凶化吉。他后来又染上毒隐,没吸毒的人不知道吸毒后要戒掉的困难,就因为他对母亲还很有孝心,所以在戒毒过程中,支持他的力量就是对母亲的愧疚。所以一个人要有改过的动力,动力要来自哪里?孝心、亲情、爱心才行。
   改过不只会影响一个人。甚至会影响家庭,影响一个国家。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名相叫蔺相如。我们都知道‘完璧归赵”
  蔺相如非常机智地化解了那次的危机完璧归赵。也由于他这样的表现,赵王赐他臣子里面的最高职位。但是赵国有一位大将叫廉颇,是驰聘沙场的老将,对于赵国也是立了赫赫的战功。所以就瞧不起文官,说你就靠一张嘴巴,而我出生入死,所以就不服气。常常找蔺相如麻烦,但是蔺相如不跟他产生摩擦,都是低调处理。蔺相如的家人和仆人就很不高兴,就对蔺相如说:“你怎么这么胆小,这样委屈求全?”他们心里不服。蔺相如就对家人讲:“今天秦国这么大的国家,为什么不敢来打我们赵国?就是因为有廉颇将军还有我,才能够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。我个人的面子、羞耻事小,假如因为我跟大将军起了冲突,而让国家受到危难,这是国家之耻所以应该忍辱负重。”后来这段话传到了廉颇将军的耳中,他很惭愧,脱去上衣,负荆请罪,背着的树枝都是有刺的,以示他的诚心。走到蔺相如家,他快步冲出来把将军扶起来。然后两个人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,刎颈之交。所以廉颇将军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是知过能改,凡事为国家着想,而蔺相如的那种肚量、还有远见也是让我们相当的感佩。
    当我们已经清楚自己犯的过失,绝对不能再掩饰。因为“倘掩饰”,就“增一辜”,人生数十寒暑要对自己做好交代。这个历史可不能重写,所以一有偏颇,要赶快改正,以给后代子孙做个好榜样。

四、改过、忏悔、知过的顺序怎样?如何才能做到?
   现在的父母不好当,都为孩子的教育头痛。有个女孩二十岁,她本来很怨恨她的母亲,听课以后,深刻体会到母亲生育、养育、教育的辛劳,所以当场就告诉我们,往后她会孝顺母亲,而且也要宏扬传统文化。所以人都有一分善心,只要有缘分把它唤醒了,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成长。
   所以过要能改,而改过必须要先悔过,悔过又必须要先知过,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。现在的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是非的标准,所以我们学了《弟子规》一定要拿回去当家里的家规,当你班级的班规,当你公司的常规。古代的家族都有家规,我们现在都没有家规。请问遵守什么规?家里一人一个规,那不就乱成一团!所以要先建立家规,才有一个依循是非的标准,我们才能知过、悔过、改过。要勇于认错,这样人生才能走得坦坦荡荡。

五、怎样理解“泛爱众”?
  “泛爱众”,泛是指广泛,广泛地爱护众人、众物。这个众不单指人,还包括万事万物都应该去爱护。“爱”繁体爱,中间一个心,外面一个受,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,而不是要控制对方,假如是强迫对方一定要听你的话,那就变成控制,这样就叫欲望而不叫爱,所以要设身处地、感同身受才行。我们教导孩子有这一分仁爱之心,首先要教他先爱谁呢?当然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爱起。当他懂得爱护父母,他才能把这一分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。所以孟夫子提到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,一定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,进而推衍到别人的父母、别人的孩子,就是仁爱人民;再从仁爱人民这分爱心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,包括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这就是爱物。这个次第我们只要顺着去走,孩子的爱心就会不断扩展。

六、如何教导孩子孝顺、爱护父母?
    从“入则孝”教,还要亲师配合来教,这很重要。我们也跟很多孩子接触,每次他们上课都有相观而善的风气,“相观而善之谓摩”这个观摩法早在几千前的《礼记》就教了,所以我们感受到这些古代圣哲写下文章,确实是利益后人为出发点。
    来上课的孩子,我们会请他上来练习“步从容,立端正”,还要练习“勿急疾,勿模糊”,让他把这一个礼拜做了哪些孝顺父母的事讲出来。很多孩子讲完,刚好有一个小孩第一次来,听了这么多大哥哥、大姐姐的孝行,他也要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。他要给母亲洗脚,他年纪很小,才三岁,他母亲怕他翻到.我说:“翻到才好。”她眼睛瞪得很大,怎么会翻到才好?我说:翻到了,一来你没有阻止他,这样才能成全他的孝行,你不让他做,他怎么会长养?再者翻到了才知道怎么样把水端好,那不是机会教育吗?不然他做事的能力什么时候训练?我这么一说,这位母亲也可以接受。所以这叫亲师配合,老师在学校教,家长在家一定要让孩子能落实,绝对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老师。
     教孝还有什么方法?“以身作则”还有一个夫妻配合,先生的贡献太太要讲,太太的辛劳先生要提,这样孩子才能处处领会到父母的辛劳。当他有孝了,再进一步告诉他“事诸父,如事父;事诸兄,如事兄”,他就懂得也尊敬所有人的长辈。然后再告诉他,所有人的长辈绝对都不愿意他的孩子受到伤害,你假如受到伤害,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;别的小朋友受伤害了,他的父母也很伤心,我们不应该欺负别的小孩子,这样他就推己及人。
     进一步再引导他对于所有各行各业的长辈都应该尊敬,因为社会国家者,是互助之体也,这个观念相当重要。因为在功利主义之下,人可能会出偏差,用钱来看价值,而不是用服务来看价值这样人心就会扭出。所以要从小告诉孩子,要尊重各行各业的服务,职业没有贵贱。当孩子能够这样领受,他到商店也好,到书店也好,当他看到这些工作人员,他也会很亲切地跟人家问好,跟人家道谢。
   “敬人者,人恒爱之”所有的人就好象我们的一面镜子,当我们笑脸对待别人,必然是笑脸回馈给我们。所以当我们去尊敬各个行业的付出,就能和乐融融。
    接下来,我们也要对一些没有得到关怀的人群,再多一分的协助。比如流浪汉、孤儿,都是一些比较弱势的、没有能力的人群。孔老夫子在《礼记、礼运、大同》篇里面提到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那种胸襟非常好,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,不是只有亲爱自己的亲人,还能够设身处地去爱护他人的亲人,设身处地去爱护别人的下一代,使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”,“鳏寡孤独废残者,皆有所养”这些人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怀。现在也有很多社会福利团体都很用心去照顾这些人群,所以当我们有闲暇的时候,也可以去做义公,去服务这些人群。假如没有时间,也可以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
     这一节复讲后学先讲到这里,谢谢各位老师、各位学长!祈请老师、学长多多批评、指正!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